近日,深圳大学“X计划”非遗文化组赴郎开展了对傩面具、跳五猖、古南丰黄酒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于其中了解传统技艺的当代实践,触碰非遗的传承密码。
第一站:傩面具的“千年赓续”
傩面具,用于傩舞,多见于寺庙,从古时的镇灾降福,到如今的文化传承与庆典,傩面具寄托人们对“福”的追求。8月6日上午,深圳大学X计划非遗文化组成员首先拜访了傩面具省级非遗传承人戴修义先生,深入了解傩面具的起源、内涵以及用途。
戴先生一边给队员们演示雕刻傩面具的过程,一边介绍着傩面具原料红杨木千年不腐的性质。“改了纹路,性质就变了”,戴先生恪守代代相传下来的制作手艺,言语中展现出对非遗传统技艺的自信与坚守。
谈及传承,戴先生坦言,出于对薪资微薄、学习周期长、市场需求不大等因素的考量,当下无人拜他为师。面临传承困境,戴先生对傩面具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它是有型的东西,会一直流传下去。周边寺庙多有陈列,后人仍可睹其风采。”
第二站:五猖舞的“破圈之路”
8月6日下午,团队来到梅渚镇五猖馆,与国家级非遗项目“跳五猖”传承人周国平馆长,围绕该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交流。周馆长详细地向队员们介绍了跳五猖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天地合一”的阵法,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五行哲学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传承实践
“文化不需要锁链”,为了拓展跳五猖的生存以及发展空间,周馆长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动打破“仅限周、倪二姓参与”的旧规,广泛吸纳爱好者;坚持带队走进高校、深入社区,克服资金困难,积极推动“跳五猖”走出去……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破解了“跳五猖”的传承困境,也展现了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
寄语青年
周馆长特别寄语团队成员:“宣传要靠你们大学生帮忙!”这既是对青年群体的期许,也道出了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双重角色——学习者和传播者。
第三站:黄酒酿的“守正创新”
8月7日上午,成员走进古南丰徽派黄酒生态园,在冬酿春藏的时序中,感受这一非遗项目所秉承的匠心情怀。调研过程中,成员们与技术骨干、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了小缸酿造在工艺上的传承与创新。
酿造智慧
“精选早籼糯米经20天浸泡”“于露天小缸中借助自然微生物发酵”......传统酿造中蕴含着“天人和合”的智慧。古南丰坚守冬酿春榨古法,将皖南独特风土人情溶于一缸缸黄酒之中。
活态传承
与此同时,古南丰在坚守非遗酿造技艺的基础上,主动迎合当代受众对酒文化的多元需求。从经典摊贩酒到创新气泡黄酒,从谷雨封坛节的传统祈福到网络电商平台的活力呈现,古南丰凭借创新理念以及现代科技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于黄酒醇厚香气中,成员们感知到非遗文化的气息,更加坚定了“以青年力量助力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信念。
两日三地的深入调研,非遗文化组与傩面具、跳五猖、古南丰黄酒传承多维接触,全方位了解文化脉络,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不应只是非遗故事的聆听者和记录者,更要积极成为宣传者和传承者。(深圳大学“X计划”非遗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