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理解中国”国情调研要求,推动青年学子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国家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理解中国”国情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郎溪县新发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入花园村、北山村、东夏社区和大圻村四地,围绕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情况开展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亲身感受新时代农村的变革图景。
花园村:“光伏+”产业照亮振兴之路
调研第一站,团队成员走进了以绿色能源发展为典范的花园村。花园村内两处共计130千瓦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2024年为村集体创收11万元,真正将“阳光财富”转化为巩固脱贫成果、支持弱势群体的有力抓手。团队重点调研了“电力爱心超市”项目,该平台由国家电网与村委联合打造,将村民在公益、环境整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行为转化为“惠农帮”APP上的积分,并用于兑换生活物资与农用器具。村两委通过红色代办、政策宣讲、入户服务等机制,实现政策精准落地。2024年,花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7.7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北山村:科技+生态助力农业发展
在北山村,调研团队见证了现代农业的变化路径。在北山村花卉示范基地,技术员向团队介绍了“公司+技术员+农户”合作模式如何通过优质品种、科学施肥与智能灌溉,带动农民增收。同时,团队成员走访了60亩阳山水蜜桃家庭农场,返乡创业者将28年种植经验转化为“归雁经济”的生动范例,依托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远销大城市,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杨村水库作为二级水源地,为该村七条灌溉渠系提供支撑,不仅保障饮水安全,也稳住农业生产根基。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让北山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9.6万元。
东夏社区:文化与产业融合焕发新生
位于南漪湖畔的东夏社区,是一座千年古镇。团队成员调研发现,尽管曾因水患导致人口流失,如今却因“电商+文旅”融合发展而焕发生机。社区党委因地制宜,开发老街风貌、保留粮站与老政府等红色文化遗存,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同时发展无污染的青虾、小龙虾养殖,700亩水面成为致富带头人的希望田。团队还实地参观了退役军人服务站、农家书屋等场所,深刻感受到社区在人才培育、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多元尝试。2024年,东夏社区以173.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位列四村之首,成为新发镇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大圻村:韧性发展化危为机
最后一站——大圻村,团队成员调研了乡村治理与抗灾能力建设。因连续旱涝影响水产养殖,村委引导村民果断从传统养蟹转向抗逆性强的龙虾养殖,亩产突破2000元。团队深入了解该村利用内外河落差构建的双向水利系统,以及农田保险保障机制,切实体会到“治水先治村”的基层智慧。上岗自然村实现“路路通”柏油路网,房前屋后点缀绿植花圃,居住环境全面升级。2024年,大圻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2.8万元,展现出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的坚实步伐。
此次“理解中国”国情调研实践,合肥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一线、扎根田野,感知政策温度,记录发展脉动,也将调研所得系统整理,转化为可供参考的基层政策反馈。
接下来,团郎溪县委将继续为实践团队提供属地保障,支持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大地,以笔触传递声音,共同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理解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