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在津南草坪联合举办第十二期赭麓共读·读书分享会。文学院特聘副教授黄诚祯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一鸣、文学院储灵秀、生命科学学院王偲偲三位同学担任领读者,吸引了2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

感悟分享环节,丁一鸣以《万物发明指南:时间旅行生存手册》为引,他指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工具,从来不是蒸汽机或计算机,而是我们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敢于创造的双手。储灵秀以《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为切入点,她认为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坐在江边,缓缓为我们讲述一条大河如何从涓涓细流,汇成滚滚长江。王偲偲分享《艺术通史十六讲》时表示:“这本书宛如一场温柔的唤醒,将我们心底那个敢于创造、乐于表达的自己,重新唤起。”

黄诚祯副教授围绕《新青年·新奋斗》展开深度剖析。他强调,该书之“新”,既体现于题材的时代性,更在于青年书写的主体性。“当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命题,文字便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他进一步指出,新青年的奋斗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引下,对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实践。鼓励同学们以“五个模范”为成长指引,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并寄语广大学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有行稳致远,方是成才之道。”

互动环节,面对同学们关于个人价值与现实理想的困惑,黄诚祯结合自身求学经历,鼓励大家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在实践之中寻得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对于“内卷”压力下的疲惫与迷茫,他生动比喻:“大学应是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非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每个人都应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此外,他还与同学们交流文学写作与艺术鉴赏心得,以独到视角为大家开辟理解文艺的新路径。

安徽师范大学始终秉持“培育读书风尚,推进全民阅读”理念,依托“赭麓共读”品牌活动,通过“名师领读+嘉宾分享”模式,以文史哲与科学艺术经典为桥梁,打破传统阅读的空间壁垒。让书香与绿意交融,让思想在自然中激荡,为师大的校园文化持续注入浓厚的书香氛围与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