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巢湖共青团积极探索创新共建模式,有序推动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实践平台,把青春力量引入乡村基层一线,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促进校地发展的双提升。这个暑期,数千名大学生奔赴巢湖各地,融入社会课堂,躬身社会实践,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化宣讲、青少年关爱等活动。这一场场青年人才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在乡村田野中绽放着绚丽之花!
搭建平台提供助力服务青年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紧扣“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2023年,巢湖共青团联合10支2023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和本地高等教育学校志愿服务团队,全力投入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各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带来科技、文化、医疗、教育等先进技术经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
依托红色资源,助力青年思想进步。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在新时代自觉弘扬爱党爱国的奋斗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性信念,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的伟大征程,巢湖市共青团利用李克农故居、张治中故居、陈原道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推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原址上讲历史,用红色基因铸就青年学生精神底色,用红色故事充实青年学生理想世界,内容丰富、事例生动、发人深省。全市红色教育基地暑假期间共接收青少年游客6000余人次。
聚焦专业优势,创新青年实践方法。根据志愿服务团队的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制定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方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石”志不渝志愿服务队发挥石油高校专业优势,向乡村学生科普能源知识。从地球结构到石油起源,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从生活中的节能减排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课堂讲解、动画演示、手工制作相结合,将能源知识化为“七彩抽油机”“水果电池”“手工风车”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使青少年成为能源事业的“参与者”。安徽医科大学服务队结合医学优势,发挥医学生专业特长,协同安医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专家团队在苏湾社区开展“爱心义诊进苏湾,倾情服务暖人间”主题义诊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群众学到了专业知识,得到了贴心服务,青年学生以亲身实践强化校内理论,实现了双向赋能,合作共赢。
双向传承传统,强固青年文化自信。巢湖共青团参与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的对接指导工作,贴心地为中小学生准备了非遗文化盛筵。中小学生走进雄浑清逸的巢湖树雕技艺,体会了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的树雕画艺术的独特韵味;跟着巢湖民歌非遗传承人李家莲学唱巢湖民歌,学习歌唱技能,了解巢湖民歌历史,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笺加工工艺,在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纸笺作品。此外,各服务团队以此为契机,结合本地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项调研活动,并将传统文化技能带到乡村,带领孩子们在“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的一招一式中,切身感受刚柔并济的太极拳文化,在书法的一撇一捺中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双向赋能共建渠道校地联动打造共青团社会实践新模式
巢湖作为合肥市承接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的唯一承接地,巢湖共青团与各高校加强沟通联系,依托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各社会服务团队特点,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基层扎根乡村的平台。
凝聚多方力量,共建校地合作平台
巢湖共青团积极推动镇街团委与校二级学院团委结对,打造校地合作平台。切实发挥高校服务专业特长,统筹用好大学生社团、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等力量,搭建校地共建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长效化发展。通过区域共建、兼任职务、常态报到,变乡村振兴“短期的、一次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长期的、持续性”的实践项目。今年暑期,巢湖共青团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徽医科大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处,开展实践活动累计20余场,服务时长130小时。
打造特色品牌,锻造专业人才队伍
坚持思想引领,聚焦群众需求,发挥专业特色。巢湖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对接中国科技大学、巢湖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等高校,发布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方面的“需求清单”,加强项目策划,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巢湖学院发挥二级学院专业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校地合作项目,打造“一院一镇一品”特色服务。建立“团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指导力量,匹配专业指导老师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打造高校专业契合乡村需求的特色实践服务项目品牌。巢湖学院“雏鹰假日”和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服务留守儿童1500余人次,“流动的象牙塔”“医路相伴”“乡村体育加油站”等一批品牌活动,实现了大学生专业所长。
搭建合作桥梁,增添乡村振兴活力
完善校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驻地高校和镇街常态化开展团建结对,组织高校学生投身参与基层治理、文旅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践育人渠道,充实基层团的工作力量。探索“多样化实践+全过程跟踪”模式,持续跟进学子成长和就业需求,全力推进巢湖市各项人才政策宣传和落地,提升大学生“留巢率”,实现推进县域共青团改革和助力青年成长成才的双向奔赴。
着眼本地发动返乡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助力家乡发展
发动大学生团员到村居报到,引导本地大学生了解家乡,了解基层,了解乡村振兴。将活动作为一面旗帜,增强大学生的对国情社情的感知度和爱党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怀,为乡村注入青春气息。
双向对接摸排,统筹社会实践保障。巢湖共青团针对基层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需求,组织两百余名大学生到村居开展政务实习实践,参与基层治理,协助基层工作,为社区治理增添青春活力。为克服暑期大学生返家乡实践时间短和上手工作时间长的矛盾,巢湖共青团按照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培训,为青年学子返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绝佳的环境基础,全方位、全天候为实习大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服务做好保驾护航。
专业才尽所用,发动青年参与建设。巢湖共青团依据大学生专业方向与基层建设岗位需求双向匹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乡建设实践活动。激励涉农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家乡的生产生活,把青春的汗水融入土地;激励旅游专业、新闻传媒等专业青年学生前往家乡景区进行工作实践,让广大学生介绍家乡美景,推广家乡美食,利用自身青年的创造性,借助先进平台宣传家乡;激励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相关专业学生自发前往中小学,利用专业所长为广大乡村儿童辅导课业,拓展视野,积极参与家乡教育建设,以自己的力量切实为家乡教育舔砖加瓦。
参与公益活动,鼓励青年奉献力量。巢湖共青团利用青年返乡活动,发动青年群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公益活动中,倡导志愿精神,培育奉献服务的理念,在社会、学校的舞台上获得认同感、荣誉感。槐林镇返乡大学生自发组建“微光成炬 筑梦童年”志愿服务团队,在村居开设暑托班,提供暖心课堂、作品展览、亲情陪伴、温暖放映等多种类型的活动,温暖留守儿童内心,陪伴乡村留守健康成长。暑托班成立后,越来越多发返乡大学生加入了志愿服务活动,微光成炬,更多的光芒彼此照亮。
实践活动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是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对促进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巢湖共青团坚持实践育人,引导高校学子在活动中接受政治教育、观察社会发展、承担时代责任,让青春的活力不断涌向广袤农村,用青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团巢湖市委 郑云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