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青春的脚步踏遍城乡角落,理想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为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团郎溪县委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自省内外高校的青年学子们纷纷响应,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用汗水书写成长答卷。
聚焦乡村振兴,青春力量助农兴村
支教课堂,播撒希望种子。以县域内儿童服务站为枢纽,辐射周边村、社区,聚焦双职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开发5个“阳光课堂”,招募实践学子开展课业辅导,并举办系列兴趣班——教孩子们画画、唱歌、手工制作,用趣味故事阐释外面的世界。“老师,我以后也要考好大学,比你更优秀!”孩子们的灼灼目光,家长之间的交口称誉,成了实践学子们最珍贵的收获。直播助农,打通增收渠道。在古南丰黄酒直播基地,来自巢湖学院莲溪助农先锋队、青禾电播助农队的大学生们化身“新农人主播”,肩负起黄酒文化的推介者、乡村振兴的实干家的神圣责任。镜头前的他们虽显青涩但十分真诚,一场场实况直播,不仅让“藏在深巷”的佳酿“香飘云端”,更锻炼出学生们过硬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应变能力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直播后台数据的持续跃升就是最好的成长证明。墙绘扮靓,刷新乡村颜值。实践学子们顶着烈日骄阳来到了十字镇新和村,他们以画笔为犁,以色彩为种,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底蕴后,将乡村振兴政策、历史人物、童话故事在墙上定格——稻田里的稻草人咧嘴笑,屋檐下的燕子衔着春,原本单调的村道变成了五彩缤纷、活力满满的“网红打卡点”,村民路过时总会驻足多看几眼,“村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从课堂里的朗朗书声,到直播间的热闹带货,再到墙面上的鲜活剪影,青年们用知识、创意和汗水,为乡村注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土、服务三农。
投身基层服务,志愿身影点亮社区
便民服务暖人心。在社区广场的“志愿便民岗”,实践学子们化身“多面手”,教老年人操作智能手机,给孩子们科普防溺水知识,为环卫工人发放解暑消夏的生活物资,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在酷热的天气里为社区增添阵阵清凉。返乡大学生王舒展羞涩地挠挠头,“我就住这附近小区,街里街坊的长辈们记忆里都是互相帮衬的”。文明创建添动力。针对社区楼道杂物堆积、小广告乱贴等问题,定期招募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们开展“社区青春行动”,清理杂物、打扫卫生、消除“城市牛皮癣”,学子们小小的身躯里释放着巨大能量。“楼道敞亮了,住着都舒心!”居民们看着焕然一新的环境,纷纷竖起大拇指。特殊群体常牵挂。“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聚焦特殊群体关心关爱,深入实施“心手相牵帮扶计划”,发动实践学子们走街串巷,深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家中,代买代办、陪伴聊天、清洁环境,这帮大学生们以拳拳之心显青年担当,殷殷之情心系困难群众,让温暖直达最需求的地方。
从便民小事到环境整治,从关爱帮扶到邻里互助,青年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社区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基层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探秘行业前沿,实践学习赋能未来
体验职场炼真金。为帮助青年明确职业方向,组织开展“职场初体验”“政务见习周”,根据学子所学专业,精准对接实践岗位。在社区协助网格员体验日常工作,聆听基层家长里短;在法院参与案件调解辅助,切实感受司法公正;在档案馆协助整理资料,理清城市发展脉络,72名本地学子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非遗文化添新彩。在梅渚镇周家村五猖馆、桃园村傩面具制作工坊内,实践学子们听五猖会的民俗故事,看面具上的色彩如何对应不同的神祇,学祭祀仪式里的步伐与手势。观摩学习后,学子们设计了相关文创周边,将傩文化中的五猖形象、傩面元素生动化作形象IP、表情包,让非遗符号“潮”进日常生活。调研企业拓视野。合工大研究生“理解中国”国情调研实践团走进安徽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郎溪润祥橡胶新材料有限公司、宣城市翰昌纸制品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家、技术员、一线工人交流探讨,切实感受理论知识融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内核。
从基层一线的沉浸式体验,到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再到企业发展的深度调研,实践学子们以多元视角触摸行业肌理,让学习不止于书本,成长扎根于实践。
截至目前,团郎溪县委已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50余场,覆盖青年2000余人。接下来,团郎溪县委将持续跟踪实践成果,通过线上分享会、成果展等形式,展示青年实践风采,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担负责任、收获成长。(团郎溪县委 王玥 马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