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将青春智慧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暑期以来,阜阳师范大学各学院团委积极响应号召,精心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广袤的乡村,围绕教育赋能、文化传承、科技兴农等领域,以专业知识为笔,以热忱担当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青春印记。
青春力量注活水,教育赋能润新苗
各学院团委立足专业特色,聚焦乡村教育振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项目,将优质教育资源和青春力量送入乡村校园,让教育有温度、成长有力量。2025年团中央关爱行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法学院“星芽守护队”聚焦特殊群体需求,在巢湖市黄麓镇小李村开展服务活动,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科学启蒙、爱国主义教育和艺术疗愈,用爱与专业知识守护特殊儿童成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与爱‘童’行”志愿服务践行团奔赴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吴寨居,围绕“知识启蒙”与“心灵关怀”两大核心内容,为留守儿童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禾心筑梦”基层服务实践团奔赴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杨桥居开展机器人编程、无人机操作等互动课程,点燃乡村儿童科学兴趣。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将“科普大讲堂”送入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校园,通过“牛顿色盘”“不落地的杯子”“人工造云”“机器人舞蹈”等18项妙趣横生的物理、化学实验,为乡村学子带去沉浸式的科学探索盛宴。数学与统计学院“科普启航队”在阜阳市颍州区王店镇十二里庙初级中学开展活动,宣讲数学原理和科学知识,通过线下机器人表演、数学游戏互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青春力量传薪火,文化乡风焕生机
各实践团队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文明乡风培育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依托民俗调研、非遗传承、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弘扬时代新风,助力构建文明乡村新风貌。经济学院“星火实践队”在颍州区泉河社区开展“剪纸传情,安全筑梦”活动,讲解阜阳剪纸的历史与艺术特色,指导创作剪纸作品,增进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颍州区三星村举办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开展书法课堂,探寻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同时向家长和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将环保理念传递到每个家庭,带动整个村庄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音乐舞蹈学院“禾风艺启”文艺服务队走进蚌埠市五河县弥陀寺中学,创新构建“演出+教学”相结合的艺术帮扶新模式,打造了一场融合红色歌曲、器乐合奏、沉浸式舞蹈的文艺汇演,为乡村美育注入新活力,搭建起高校与乡村学校协同育人的桥梁。
青春力量探新路,产业智汇绘蓝图
各实践团队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主线,深入基层一线,围绕产业发展、文化传承、语言推广等重点领域,开展调研走访、直播助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着力挖掘典型经验,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实践育人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学校“青耘振兴”实践调研团深入亳州市蒙城县戴尧村,通过调查问卷、多维度访谈、实地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深入剖析戴尧村在乡村振兴各领域的典型案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文以兴乡”志愿服务团奔赴阜阳市太和县,开展“语润乡风,文泽乡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创新性地将推普与国家级非遗“太和剪纸”深度融合,搭建“普通话+非遗”直播平台,协助非遗传承人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剪纸技艺历史渊源与创作手法,助力太和剪纸传承传播;此外,团队成员们还深入太和县镇北村香椿种植基地,利用直播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帮助村民宣传特色农产品“太和贡椿”的历史与技艺,探索助农增收新路径。法学院“红色薪火,‘青’力相传”逐梦实践队前往六安市金寨县金山猕猴桃基地,深入了解了“以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生动实践。
学校领导分别深入基层一线,看望慰问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学校领导们鼓励各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更好服务基层群众需求,在实践中淬炼青春担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练就真本领、锤炼硬作风,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添上青春的色彩。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各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在科技推广、教育帮扶、文化传承、产业助力、关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