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界首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三楼手工室,一片热火朝天,陶土的湿润气息弥漫。患有脑瘫的凯瑞用不太灵活的小手,笨拙却执着的捏着一只陶坯,指尖每一次用力的按压,都会改变泥胚的走向。他举起那件沾满他独特指纹的作品向志愿者热情展示,满是快乐。
跨界融合,困难在泥土中重塑
这寻常的一幕却凝聚着不寻常的力量。六月初,由界首一中“第三颗纽扣”团队策划的“泥火生花·情系童心”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团队成员以国家级非遗界首彩陶为载体,为特殊儿童群体进行综合知识教育与心理辅导,耐心引导特殊群体青少年儿童感受彩陶丰富多彩的世界,用指尖陶艺搭建起与残疾儿童沟通的温暖桥梁。
项目的种子,缘起某次讲座,在校团委的安排下,在校学校聆听了一场关于界首彩陶的青年讲堂,团队成员了解到界首彩陶文化,见识了彩陶背后的历史和其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深刻认识到保护非遗文化紧迫性与重要性。与此同时,团队成员敏锐地注意到,作为以乡镇为主的县级城市,特殊儿童群体——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在文化滋养与社会融入方面的困境亟待关注。
“界首彩陶与淮河文化辅车相依,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化的传承,我们就想要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以家乡千年彩陶为纽带,架一座桥,一头连着非遗瑰宝,一头连着童心世界。”五名成员一拍即合,各司其职,紧锣密鼓的张罗起来。
从《中国彩陶文化通史》到《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南》,从校内外的资源联系到彩陶文化的溯源宣讲,团队成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将构想一步步落地。
然而,年轻的团队总不会一帆风顺。
当团队成员第一次前往彩陶工厂时,由于前期的沟通不充分,导致原定的彩陶制作实践环节搁浅,部分成员也因为地理知识薄弱,难以在宣讲彩陶文化与融合地理学科知识之间寻到好的结合点。
“我们第一次进校宣讲时,部分学生对彩陶知识兴趣不高,注意力分散,现场秩序有些混乱。”播讲时课件放映出现的故障、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抗拒情绪,都让赵懿泽和团队成员感到沮丧和挫败。那些在普通学生中能够引发惊叹的“色如窑变、纹似汉画”的独特魅力,在特殊青少年群体中却如同天书。
面对问题,团队成员互相打气,克服挫败情绪,积极复盘,迅速调整了策略。
“在大量的阅读学习后,我们梳理出了黄淮平原独特的黏土和温带季风气候对彩陶晾晒烧制的影响,为界首彩陶的诞生溯源到了地理基础。”田紫涵说道:“团队也积极和彩陶工厂沟通,将制作实践环节安排在后续专门的学习活动中,为项目的推动做更合理的安排。”
泥土生花,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再度走进界首特殊教育学校,于佳鑫和团队提前把界首彩陶的传统鱼纹、水波纹简化成几何图案:鱼纹代表快乐,水纹代表河流。团队还改变了宣讲方式,增加了更多互动游戏和故事分享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模仿彩陶图案绘制手势、用道具模拟彩陶制作过程,手把手带领学生感受简单的彩陶塑形,将复杂的拉坯简化成“捏泥巴”的快乐体验,带领学生更直观感受彩陶魅力。
听障学生雅茹曾在首次活动中拒绝接触陶泥,这一次却主动拉起成员们的手和一起感受制陶的快乐,一件件不完美却独一无二的彩陶小件,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建立自信的方式。
以界首彩陶为载体,团队为界首市特教学校超过60名特殊儿童进行了非遗课程与心理辅导,超85%儿童在动手实践、互动交流中展现出兴趣提升与情绪改善,部分残障儿童手部精细动作、沟通表达有积极变化,超70%参与者能说出“界首彩陶用本地黏土制作”等地理关联知识,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地理认知启蒙的双重目标。
泥土生花,双向成长。负责技术与资源的荣镰淇,在解决设备冲突、优化数据系统、进行视觉设计的实战中,真切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组织者刘天煜而言,通过此次项目,他对使命、责任、服务等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刻理解。“认真准备每一次宣讲,精心组织每一项活动,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不仅是对团队成员的支持、对服务对象的负责,也是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履行”。于佳鑫则积极运营视频号、公众号等对外策划宣传,发布4条项目纪实,触达超5000人次。
“非遗彩陶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连接特殊教育群体心灵的桥梁,这让我意识到公益活动的深层价值——通过文化与心理的结合,真正改善他人的精神状态。”于佳鑫说。
青春思政,从公益服务到文化传承
近年来,团界首市委始终坚持在实践育人中引领青年担当,广泛动员各团组织创新实践模式,在非遗文化传承、特殊教育帮扶中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吾乡印象”“主题团日”“青年大学习”中引导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界首一中校团委结合共青团“三力一度”工作要求,加强指导,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模式,拓宽了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既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为弱势群体打开感知美的窗口。界首一中团委相关负责人评价:“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公益活动,更是学生团队自我领导力的生动体现。新时代青少年在服务他人、守护文化根脉过程中,理解了责任的分量,获得了远超课本的成长。”
泥土无言,窑火明灭。当千年彩陶的古老智慧,经由少年们热忱的双手,传递到另一群特殊孩子的心间,文化的血脉便有了新的延续方式。这是新时代青少年们用非遗技艺种下的温暖,也是泥火与童心碰撞出的,关于理解与尊重的无声诗行。(团界首市委)